2013-06-08下午16:25來到口湖鄉成龍濕地,這裡是電影"候鳥來的季節"重要場景


成龍濕地的形成起源於口湖鄉下湖口地區因地勢偏低,加上長年超抽地下水,地層嚴重下陷,水患不斷,又加上1986年韋恩、艾貝颱風以及1996年賀伯颱風後,倒灌的海水至今未消退,形成沼澤溼地區,根本無法耕種,荒廢至今已20年


林務局於2005年起規劃10年期的「雲林縣口湖鄉濕地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示範計畫」


該計畫內容十分多元,除了生態休耕補貼,去年起找來觀樹教育基金會,派員長駐觀察當地人文與地貌


林務局起啟動生態園區經營管理計畫後,濕地已成魚、蝦、蟹、貝與水鳥的快樂天堂,光是鳥類就已記錄到86種


林務局表示,入秋到隔年春天,常可見大群的雁鴨與鷗科等候鳥出沒,成龍濕地成為國內少數親民的賞鳥據點


成龍濕地是沿海地區適合賞鳥的地點,長期以來,經當地野鳥協會人士不斷觀察記錄這塊濕地的生態演化,發現該濕地生態資源相當豐富,包括有黑面琵鷺、綠頭鴨、彩鷸、水鶇、短耳鴞等罕見的野鳥足跡


周邊漁塭主要養殖白鰻、台灣鯛、文蛤、虱目魚、草蝦、龍鬚菜、石斑、烏魚等,聚落也有民眾養豬,這些為鹽分沼澤帶來豐沛的營養鹽


鳥類以鷺科、雁鴨科、鷸科最為普遍,常見的鳥類有30科120種,春季候鳥以此為中繼站,如黑腹燕鷗;高蹺鴴有繁殖成功的記錄


軟體動物:纖細重蓑海牛、長角海天牛、布氏葉鰓螺,原發現於七股鹽田及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日前也出現於成龍濕地


青鱂魚於野外消失多年後,2006年9月再次於成龍濕地發現


維管束植物46科108屬130種,主要植物有宜蘭莞草、海雀稗、蘆葦、冬青菊等


口湖的成龍溼地在成龍村,而成龍濕地的生態復育與社區文化再造,是地層下陷區域從劣勢翻轉為優勢特色的首例


成龍夕陽景觀公園


公園入口處有座由黃、綠等鮮豔顏色搭建而成的大型木屋,外觀相當搶眼


該木屋可以入內,在裡面穿梭有另一番感覺,充滿童趣及驚奇


木屋外大大小小的小木屋信箱,其實可以當成小鳥的棲身場所,造訪當天真的見到有小鳥進出,讓人驚喜


每個小信箱都有獨特的造型,其中有些還有署名,很有意思



觀看成龍濕地上野鳥生態的平台


透過木板間的高低空格賞鳥,既可避免打擾鳥類,也可以稍微遮陰一下


濕地上還有許多去年由居民擺放布置的彩色木鴨,當真正的水鳥穿梭其間時,形成有趣畫面


林務局花了5年時間,在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村打造濕地生態,2010年更邀請法國、美國、印度及台灣等藝術家,與當地居民及義工,完成5件融合濕地環境意象的大型戶外裝置藝術,2010-04-23舉辦第一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


大致而言,成龍濕地主要由草澤、池塘、魚塭、溝渠以及部份休耕農田所組成,而今年舉辦「2013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藝術家們就地取材完成了多件融入當地濕地生態的自然作品


連續4四年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已讓雲林縣成龍村成為國內裝置藝術的指標地點,今年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已於2013-04-23開幕


今年主題是「餐桌上─養殖與環境」,共有6位來自國內外藝術家以竹子、麻繩等材料,結合當地的人文特色,進行各種裝置藝術的創作


6位駐地藝術家包括來自荷蘭的Johan、義大利的Giorgio、台灣的邱國峻、康雅筑、美國的Michele及德國的Michael,作品分別是元素、食物足跡、年年有魚、訂位、水餐桌茶坊及虱目魚


來自國外及台灣的藝術家,在成龍國小師生及在地鄉親及一群假期志工合作努力下,運用當地既有材料及設備,發揮創意巧思,在成龍濕地完成6件大型戶外裝置藝術,將濕地點綴美輪美奐,走一趟成龍溼地,可體驗濕地生態環境藝術之美


此次創作主題on the table,是將大地當成餐桌,在餐桌上的東西,如魚、蚵、蝦、貝都可發想成藝作創作,相當有趣


2013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藝術家駐村的時間是4月1日至5月6日,5月3日在成龍濕地將展現成果


上圖這個磚造的古老廢棄豬舍是村內一位長者主動表示願意無償提供作為公共空間使用


廢棄豬舍正面


這棟建築到底是藝術品?還是刻意保留原狀?因為廢棄豬舍背面一角已有點殘破...


門口是2010年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的成果照片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的舉辦,就是要讓外界了解,有一群人正努力推廣生態養殖、關注環境教育,期待把地層下陷的成龍村聚落打造成為溼地生態示範社區


歡迎熱心環境議題的遊客們能蒞臨欣賞藝術作品,並給予社區居民支持與鼓勵,共創成龍溼地永續未來


豬舍內部一景,之前的作品有些已經略有損壞


從豬舍內往外看,四周全是濕地,躲在室內賞鳥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走到豬舍後方,濕地上能看到許多野鳥的足跡


水草悠悠及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常有許多候鳥緩緩飛過而過,靜態的濕地,也有動態的飛翔


雖然看到一些大型藝術品的感官體驗和小型藝術品的心靈趣味,不過感覺成龍濕地的觀光宣傳還是不太夠,聽過這裡的人實在少之又少,相當可惜


水中枯木,有種蒼涼、淒美的特殊美感


溼地上的特殊植物特寫,不知名的淺紫色小花正值盛開花季


口湖鄉除了「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的辦理、透過外來藝術家的駐點外,如果能加強當地居民的參與,強化社區再造意識,成龍濕地不僅僅是一個示範地區,更會自然延伸在地生命力,拓展自尋出路的能力與更多的可能性


離開成龍濕地前,路過位在口湖鄉成龍村5鄰89號的安龍宮,順道下車走一走


安龍宮始建於乾隆35年,完成於乾隆36年


主祀池府、柴府、李府三千歲。池王爺系由先民自大陸隨身攜帶來臺奉祀,於乾隆35年草廟奉祀,廟名「龍鳳宮」


道光20年間,某夜莊民見東南江畔,展現毫光,莊民前往探視,見到一大樟木,迎回草廟奉祀,由於神靈顯赫,香火日盛,莊民遂將此樟木雕塑一尊神明,稱之「柴府元帥」,每年農曆正月初二為祀日


目前宮內尚有一節餘木,俟後,又往南鯤鯓恭迎李府千歲分靈回宮合祀,民國27年,村民李碰首倡募款,因日本實施皇民化運動,燒神像拆廟宇。因此,重建廟宇的工作被迫中止,後由當時保正(村長)李濫以倉庫之名,得以繼續重建工作,至34年9月完成並改名為「安龍宮」。民國68年再度重建。


每年農曆6月18日為池府千歲聖誕千秋,是安龍宮最隆重的祭祀與酬神節日,因此都會舉行盛大的慶典



當天廟宇中正好有信徒在祭拜,我不好意思拍照,所以很快出來外面,沒拍內部照片


「成龍大豐收」彩繪牆在安龍宮對面,雜貨店老闆提供店外牆彩繪,遊客一進到村落便可看見這片描述漁民豐收的大牆壁,可說是迎賓牆


安龍宮隔壁是「成龍集會所」


成龍村在地居民與藝術團隊共同創作,歷經一年的努力,於2013年1月完成四處營造點,將閒置十年的成龍集會所變身海洋風格的特色建物,也讓雲林縣漁村注入新生活美學


成龍村四處空間營造藉由地景藝術、裝置藝術、空間藝術等綜合表現手法,展示水產的藝術小舖、打造漁夫的生活藝術空間等執行構想,完成了「成龍集會所」的馬賽克拼貼、「夕陽貴賓席」的鳥屋創作、「蛤寶屋」的牆面彩繪、「成龍大壁畫」構圖等四處成龍村空間改造,並出版打造幸福生活行動日記「海口新樂園幸福大小手」專書


借用時間為9:00~21:00,平常不開放參觀


門神是兩隻可愛的水鳥


這棟海洋風情的藍、黃建物,不僅外觀引人注目,內部也經過藝術團隊精心打造,可供小朋友閱讀與居民集會,是一處多功能的集會場地


透過玻璃窗往內拍照,由於逆光,能拍到的角度很有限,但還是看得出來內部地布置很用心


這次社區空間藝術改造行動,最大特色是居民們共同參與,並盡量由當地工匠施工,讓居民與小朋友在過程中,更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玲度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