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6下午14:04來到浯江書院
浯江書院為金門縣境現僅存的書院建築,包含儀門、講堂、朱子祠與廂房等空間,其中朱子祠在民國80年公告為國家二級古蹟,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改列為國定古蹟。
浯江書院建於清高宗乾隆45年(1780),當時同安駐金通判遷往馬巷,邑人黃汝試於是捐款購買署址土地建書院,塑朱子及先賢像。
1781年設縣丞,但沒有土地,於是又將書院遷移到當時的義學位置重建。
民國53年,金城鎮公所將浯江書院右廂改建為辦公室,當時正堂與前庭大多已毀壞。
民國56年奉政委會主席之命重修浯江書院,正堂依原有規格翻修,儀門改成鋼筋水泥平房。
民國60年右廂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作為社教館辦公室之用。66年增建儀門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為二層樓房,作為兒童閱覽室。民國67年講堂木結構損壞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民國73年維修朱子祠,右廂撥給中正國小建教室。如今的浯江書院面貌為民國95年重修後之面貌。
浯江書院內部開放時間為09:00~17:00,趕緊把握機會進入講堂內部參觀
金門自古就是個文風鼎盛的地區,宋代以來曾設有四大書院(燕南、金山、浯州、浯江)。
1156年,朱熹在燕南山設立書院辦學,稱為燕南書院,是金門最早的書院,後來因故拆除,但卻開啟了金門的文風鼎盛,絃歌不輟。
清乾隆45年(1780年),黃汝誠先生捐資,將原址的清同安縣通判衙署,改設為書院,建立金門的第四座書院,浯江書院,也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一座。
書院中庭為講堂,後進設立朱子祠,奉祀宋代理學名儒朱熹,以宣揚明儒朱熹。
講堂正中央為朱熹像
接著參觀後方的朱子祠,祠中留存了朱子學規及歷代鄉賢的褒揚匾額。
明清以後,科第、人才輩出,金門舉人進士達上百位,而有「海濱鄒魯」之稱譽。
經過歷年數次整修,1970年以鋼筋水泥取代原本的木構建築,使得浯江書院中只有朱子祠保有原有的傳統建築和形制,所以只有朱子祠列為國定古蹟。
2006年,以傳統形制整修完成,並重新開放。
目前浯江書院兩側廂房內部陳設分別以金門文教史及朱熹生平事蹟為主題
內部布置得很像古代的講堂,很有趣
我也來過過當老師的乾癮吧!哈~
廂房內部全景
14:14離開浯江書院
----------------------------------------------------------------------------------------------------------------------------
2分鐘後抵達四眼井,這座四眼井並非古蹟,所以人氣不旺
我分別在2004及2012年8月造訪過澎湖的四眼井,遊記如下:http://www.wretch.cc/blog/sixsix0215/32429842。我的心得是~澎湖的四眼井比較值得參觀
當然,會到這裡主要不是為了參觀四眼井,而是為了對面的將軍第囉!
將軍第距朱子祠很近,是清朝末年誥授武顯將軍的盧成金將軍之府第。
將軍第是一棟金門傳統三落大厝,加掛右護龍及左突歸,空間佈置以中軸三落為主體。
大門門楣上「將軍第」的門額和兩側的磚砌「囍」字,顯示將軍平易近人的氣度。
第二進正堂前,全以隔扇門方式組成,像一扇扇連接的窗櫺。
第二、三進門額上有與眾不同的鎮邪物,堂內並保存一塊相傳為皇帝頒賜的紫禁城太和殿之黑色大地磚。
廳堂上「皇恩誥命」的匾額和聖旨龕,則是盧成金一生功勛與勞績的表徵,盧府現仍保留五幀聖旨誥命,仿展於總兵署內
盧成金生於道光二年,卒於光緒二十年。幼年家貧,稍長乃投身軍旅,隨船搜捕海盗屢建奇功。
咸豐、同治年間,參與平定竄佔廈門的小刀會匪,激戰於金龜尾,燬匪船殆盡,隨即進勦廈門,搜補會匪餘黨,以積功補提標後營把總,建功無數。
同治元年,盧將軍署理金門鎮右營遊擊,次年署銅山營參將,統水師,十一年授浙江乍浦副將,由於治軍嚴謹,故軍容壯盛,得荐於總督何璟。
光緒比年署溫州總兵,朝廷誥授「武顯將軍」,光緒九年(1883年)建宅於後浦北門,門額題「將軍第」。同年中法戰爭發生,盧將軍見時事日非,乃稱病歸鄉,於光緒二十年逝世。
-------------------------------------------------------------------------------------------------------------------------------
14:25下一站抵達位於金城鎮莒光路106號的陳氏宗祠
陳氏家族散居金門全島各地,人丁興旺而有"十三陳"之稱,為金門第一大姓
位於後浦西門風水吉地的陳氏宗祠創建於清光緒30年(1904年),宗祠採木構傳統建築,二落大九架樑及三開間格局
牆上的透雕、浮雕壁飾到樑上雀替、瓜筒、獅座等的精湛雕工,均令人讚賞
陳氏宗祠本身並不算熱門景點,但因位處金城市中心,所以廣場上有兩排復古fu商店街
當天多數商店並未開業,但光是看外觀就覺得很讚
戶外區域整排附有大陽傘的庭院式桌椅增添不少渡假感,是我個人很喜愛的一個場景
途經金合利鋼刀金城店,由於昨日已造訪了它的金寧店,所以今天就不在入內參觀囉!遊記另見:http://www.wretch.cc/blog/sixsix0215/32429017
--------------------------------------------------------------------------------------------------------------------------
14:32抵達清金門總兵署
這裡的規模比我原先預期得更大且更好逛,就算一路狂趕,還是花了不少時間。這兒的開放時間為10:00-22:00,時間很長,怕白天時間不足的人可以晚上來逛喔!
總兵署位於北門里浯江街五十三號,原址相傳是明萬曆年間「會元傳臚」許獬讀書的地方,名為「叢青軒」。
清康熙年間,金門鎮總兵陳龍,以金門所城稍圮,人煙稀少,地勢轉變,繋舟遙穩,而后浦人丁旺盛,海道深隱,於是在康熙二十一(1682年),將總兵署從金門城遷至後浦,就「叢青軒」加以改建。
至道光同治間,總兵署「中建正堂東西兩夾室,西藏王命書藉等項。東貯餉庫,翼以將裨官廳。面即案牘祠,下闢甬道,兩廊列吏、戶、禮、兵、刑、工及本稿諸房,儀門外是土地祠和材官廳。大門外為旗廳、左右蓋鼓吹亭,南開轅門,環以木柵,東為右營防汛廳。」形制極為完整。
民國之後,總兵署先後做為縣公署、金門防衛司令部、福建省政府、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的辦公處所,民國八十四年,最後使用的縣警察局和臨時縣議會遷出後,開始進行整修規劃,使得這座台閩地區格局保存最完善的總兵署,得以原貌修謢。
現存的總兵署,為四進兩廊式的四合院建築,前有寬闊的廣場,民間習稱為「衙門口」。
院內榕樹遮蔭,庭院深邃,雖已非衙門,卻仍有昔日署那股澟然的肅氣,後院那棵參天的木棉古樹,樹齡已逾數百,每屆春末夏初,滿樹鮮豔的木棉花,遠近可見。
後浦金門鎮總兵署建成後,從此之後三百餘年,它是金門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歷清朝到民國,具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現公告為三級古蹟。
規劃後的總兵署,除大堂、內署明間、內宅明間以臘像重現昔日意象外,其餘各室規劃為總兵署的相關資料展示,各間展示內容配置如下:
大堂:衙署大堂案桌及堂內擺設。
東科房(1):原是吏、戶、禮科房,現作為金門歷史源流與金門古代防務展示。
東科房(2):原是吏、戶、禮科房,現作為金門歷任總兵在金門的事蹟及金門籍武將事略展示區。
東將裨廳(1):叢青軒原主許獬的事蹟與金門防海圖。東將裨廳(2):將早年從金門民間蒐集來的文物,於總兵署內闢間陳列。
內宅明間:清代總兵家居會客情境(臘像)。
內宅右次間:清代水師任務展示。
內署右次間:清代兵制武職階序展示。
內署明間:總兵與部屬議事情境(臘像)。
內署左次間:清代旗幟與武官服。
西室:原是貯藏王命及書籍之所,今連同地下室作為牢房及清代軍法與刑具展示館,地下牢房有臘像陳列。
西耳房:清代水師兵器展示。
西將裨廳(1):清代水師戰船展示。
西將裨廳(2):清金門總兵署建築演變及模型展。
礙於時間因素以及可看性,部分房間我沒有逐一拍攝,但仍列舉如下:
東室:原為貯餉庫,整建後分陳列兩部份:(1)軍令、印信展示。(2)清代的誥敕與封贈制度及規制表。
東耳房(1):金門民間新房文物展示。
東耳房(2):金門文物陳列。
內宅左次間:清代武試意境展示。
西科房(3):原為兵、刑、工科房,今改為遊客休憩處。
西科房(2):原為兵、刑、工科房,今改為遊客休憩處。
西科房(1):原為兵、刑、工科房,今改為遊客休憩處。
旗廳:位於大門入口左側的旗廳,其空間改作安全管理室。
14:52離開金門總兵署,這兒只待了20分鐘真的完全不夠啦!我個人覺得至少要安排40分鐘才ok,可惜我們自己太貪心,想一次跑遍金門所有景點,所以就算每天趕行程趕到腳腿,依然只能走馬看花囉!待續~
- Sep 07 Fri 2012 00:01
2011金門三日遊22:浯江書院+四眼井+將軍第+陳氏宗祠+金門總兵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