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04-26上午8:40來到蘭恩基金會,逛完地下屋、工作屋、飛魚館、幼稚園等戶外區域後,接著進入室內的蘭嶼文物館參觀


隸屬於蘭恩文教基金會的蘭嶼文物館,啟用於2002年6月1日,館內不僅收藏著達悟族的紀錄,更是本地藝術家、文史工作者展示作品的地點


全館共有2層樓,1樓主要展示島上民間藝術家的作品,從丁字褲、服飾、拼板舟模型到圖騰串珠等各式手工藝應有盡有;2樓則典藏達悟族傳統文物、日常生活器具,毫無遺漏的呈現在遊客眼前


這個小小的文化園區,略能充分介紹達悟族人生活與蘭嶼文物,館藏也相當豐富,實在很厲害


蘭嶼拼板舟遠近馳名,外人常以「獨木舟」稱之,這是很大的誤解,其實它是經由雅美族人精心選取13種不同的樹種,依其木材特性分別應選為龍骨、邊板、船底、船梁、木釘、船摺等船身各部位之木材,相當考究,不應以「獨木舟」稱之。


拼板舟用材包括的樹種有大葉樹蘭、麵包樹、欖仁舅、番龍眼、銹葉野牡丹、對葉榕、大葉山欖、紅果表控木、小葉桑、貝木、蘭嶼花椒等。


達悟族的船並不是用木頭挖空做成的獨木舟,而是由幾塊木板組合而成的「拼板」舟。小船用21塊、大船則用27塊木板,靠木釘、接榫、結綁及膠水拼合而成


拼板舟內、外漆有白、紅、黑三色,一艘漂亮的小船,船頭船尾都會有發亮的黑雞羽飾,而船頭和船尾的左右兩側都有「船眼紋」,像數個太陽光一樣的向外放射同心圓組成的圖形,這圖形具有避邪、保佑平安和指引方向的意義


雅美拼板舟,六到十人的為大船,一到三人的為小船,是雅美族人漁撈、交通與運輸的工具,拼板舟內、外多有漆上白、紅、黑三色,且精緻獨特、象徵吉祥的雅美族人形紋、渦卷紋、波浪紋,以及船眼圓形紋等華麗雕飾,是拼板舟之一大特色


拼板舟從取材、建造到竣工下水,皆有一定的禁忌與儀式,尤其是雕飾大船必須舉行盛大的下水典禮,並邀請全鄉親友參禮,分享該組船員的功績與辛勞並祈求漁獲豐收、船員平安


在傳統習俗中,拼板舟是不能讓女性接觸的,如果有女性登船,出海時就可能遭到厄運。隨著年輕一代不再以捕魚為業,想法與過去不同,加上受到觀光產業影響,傳統的禁忌也逐漸解禁


一般而言,蘭嶼拼板舟船首尖端兩處雕刻人像紋,傳說是雅美族最早的男人Mamooka;其下的同心圓紋,俗稱「船之眼」,常聽老人說是「可以指引船至魚群群集的地方,希望漁獲滿船而歸」之意;船身其他部分則以人像紋和波浪紋作裝飾


館內特地放了一艘將近實體大小,但沒有任何雕刻及彩繪的拼板舟,拼板舟四周全是書籍、明信片、手工藝品等物品



蘭嶼拼板舟通常會在船首尾兩端插上木質鏤雕裝飾物(morong),其上再插雞尾毛增加美觀,並祈求象徵豐收。此飾物平日收藏在主屋內隱蔽處,以避免被小孩碰到。


這裡販售的拼板舟精美模型每個要價2500元,所以即使讓人愛不釋手,還是敗不下去~


二樓有展示實體大小的拼板舟,可以安心與它留影



蘭嶼角鴞即當地人稱呼的"嘟嘟霧",蘭嶼角鴞是較稀有的品種,體型上比一般貓頭鷹來得嬌小,約19~22公分,上圖是鐵片或銅片壓製而成的手工藝品,相當精美


達悟人經濟生活的分工主要是基於性別,男人的活動領域在海洋,以撈捕魚貝,在山林中以伐木建屋造舟,女人則在田中種植藷芋,在家中紡織裁衣


衣與食相同,由男女兩性合力解決,住與行則由男子負責


紡織、建屋與造船除滿足基本生物需求外,也有深層的社會文化價值,技藝高超者能獲較高的社會地位,受到尊崇,最重要的是家屋、漁舟及衣服所附帶或附加的宗教及儀式意義,因此不論女人織衣或男人造舟、建屋均須專心,尤其是織造禮衣及建造要舉行大規模落成禮的船或房舍時,更要兢兢業業,一個家庭一次只能進行上舉三事之一,不得同時從事其中的任何二項


達悟人因居住地屬熱帶海洋型氣侯、四季炎熱,所以傳統穿著也較簡單樸實


在台灣原住民中,達悟族的服裝最具原住民傳統中方衣系統的特色,也是織造技術最好的一族,所織的布有無花紋的白布,與經染色的線所織成的藍白線交織之有紋布兩種:無花紋的白布為日常生活穿戴之用,藍白線交織有紋布為製作禮衣盛裝之衣料


織造男女禮衣時最嚴謹,織成縫妥穿著前要以豬、羊為犧牲行獻祭,若無豬、羊可以雞或魚乾代替。因此男女禮用上衣具有特殊靈力,可抵禦邪穢,例如易遭惡鬼侵害的初生兒,即常以母親的禮衣包裹


婦女織布主要以馬尼拉麻為材料,男人也以樹皮、竹、籐等製造穿著衣物,如頭盔、護胸背心、雨衣及帽笠等物。目前達悟人仍製作的衣物也都以具有儀式意義者為主,例如盛大典禮時所戴的圓錐形銀盔、外出及送葬時防鬼靈侵害的籐盔及胸甲


達悟族成年男生上身著短背心,下身繫丁字褲(kekjit)。婦女先織出寬十餘公分,長約3公尺左右的長布,依不同衣物之需,裁成數幅方布再縫綴即成。日常服飾是單色,禮服才用白底夾織藍紋。盛裝時頭帶銀盔、手戴銀環、胸前掛∞形銀飾、配帶做工精緻的禮刀


丁字褲成了上山下海最為便捷也最合乎氣候條件的衣著。丁字褲寬約6、7寸,長8、9尺,材料取自天然野麻,經過去纖維、剝皮、浸泡、曬乾等程序。因此,「麻製」丁字褲的麻線加上木炭染成黑線,麻線加上木灰則可染成白線,因此構成傳統的黑、白兩色。之後經由接線、整理經線、上機紡織,才算大功告成。達悟小孩第一次穿上丁字褲,必須選一個黃道吉日且面朝日出方向,討個吉祥,取其永遠伴隨、永不分離意思,父母也會為此舉行慶典,祝福孩子長命百歲


這種藤帽不能隨便亂戴,只有家中遇喪亡的男士才能帶,在以前的達悟社會,如果人打群架時,男人也會拿來戴,用以保護頸部。參加械鬥或喪禮時所戴的藤帽,與一般工作時所戴的帽子沒有太大差異,僅在使用材質上較一般材質粗、厚。因為在打鬥時,為抵擋猛烈打擊,通常編到第二層帽冠時,都會再編上一層外冠,故共有3層的藤盔,較一般堅固耐用


藤製背甲(上圖後)屬達悟男子專屬的戰鬥防禦、儀式使用服飾之一。藤製背甲的製作方法是將寬窄、厚薄一致的長短水藤藤篾浸水泡軟,在木板上用藤篾以壓二挑二編織法起底,手編成背心asot形的衣身。然後再將整片浸水泡軟,將其左右兩側向內微捲。用細繩把前肩胛片與前胸片繫連,形成對襟的背心。沿著背心邊緣的表裡各置壓一條水藤片,再用藤篾以鱔魚骨縫法將藤片與背心邊緣縫合收邊。此類盔甲式背心尚有以魚皮、椰鬚、馬尼拉麻等不同材質製成,魚皮背甲主要是葬禮時及械鬥所穿


編製背籃、編籐帽、製兜甲等手藝是達悟男人擅長的編織技術,和織布一樣均能顯示達悟男人之手工藝術,這是一般以椰子外果皮為襯冠所製作的藤帽


一般而言儀式用刀有兩種:一種為大刀(pazazoay),沒刀鞘,一般刃身長約40公分以上;另一種則為短刀(takres),刀身長33公分,遇有重要祭儀時,族人則將短刀當作禮刀來佩帶。其刀鞘通常雕刻有傳統的幾何紋及人形紋,以細藤編掛索,非常精緻。刀鞘的構造一面是密封,另一面則是半截木板,而將刀刃外露,當遇到出殯、夜間捕魚或拜訪別村時,唯恐途中遭受惡靈的侵犯,即攜帶長矛或短刀,作為驅逐抵禦惡靈。
刀鞘為褐色、佩帶為黃褐色。刀身呈兩刃中鋒的小匕首型式,刀柄呈圓頭扁柱狀。造型特殊的外插刀鞘為裝飾重點,鞘面經常施以細緻的雕紋,並纏綁一條橢圓形的肩掛籐圈。配掛時多將籐圈由右肩斜掛,刀身放置在左側腋下,男子至村外拜訪、出海捕魚、或參加喪禮時佩帶,有驅逐惡靈和裝飾的功能


達悟族是愛好和平的族群,並未發展出以戰爭為目的的工具,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多半採徒手叫囂方式進行,少以武器來化解衝突。有時,達悟族在戰鬥時也會穿背甲及持盾以防禦敵人攻擊,不過,武器的選擇仍以石頭和木棒優先,若爭鬥情形不停時,才改以短刀搏鬥。達悟族人觀念中,人死後的靈魂稱為anito,喪葬時若沒有好好慰靈的話,日後死靈可能會不甘寂寞找活人作伴,帶給活人災難。因此為了防範anito,在物質文化和社會活動上便產生種種對付anito的方法。其中藤製背甲即被用於出海捕魚或拜訪他村親友時防範anito而穿著


蘭嶼的達悟人是臺灣唯一具有金銀工藝的土著,蘭嶼雖然不產金、銀、鐵等金屬,但是據當地老人的口述,及1783年西班牙籍駐巴丹島天主教神父的報告書裡,可了解到15世紀,達悟族已從南方的巴丹島,獲得些許黃金及製造技術,製成男用繭形(∞形)銀飾。白銀的輸入,據記載是在16、17世紀之間,來源有多種說法,或是載銀元的商船沉沒於蘭嶼附近,為族人潛海撈起;或說外地商人用銀幣與族人交換魚乾而來;1917年,日本警察派出所在紅頭部落設置交易所,以日本銀幣、鐵棒和棉布與族人交換工藝品,海人草、夜光螺和毛柿樹等,也流入很多。族人將銀打製成銀片,做成男子銀盔、男女手環、女子∞形耳環及梯形胸飾。
銀盔是達悟男子的禮帽之一,也是財富的象徵,在達悟族社會中是具有相當重要性的傳家之寶,主要是在祭典儀式中戴用。銀盔的製作過程,是先將銀片鍛打成長圓的弧形薄片,再套於木模上,由下而上層層圈繞,並以銅絲固定,製成的銀盔呈圓錐狀,再將整頂帽子套在頭及臉部,並於眼睛處開2個方形孔,以便行動。製作時須著盛裝,配戴銀手環,並遵守許多禁忌,以免惡靈侵犯妨礙工作進行


銀盔完成後要舉行儀式和慶宴,選擇吉日,銀盔擁有者的夫婦2人身著盛裝,來到水泉湧水處,沾取泉水灑滴在銀盔上,一面禱祝:「讓我永久使用此帽。」返家後,再由男子到每年舉行召喚飛魚儀式的海灘上,以海水灑潑銀盔,並禱祝:「我現在以海水潑你,你要召來許多洄游魚,好讓我捕捉。」接著就得殺1隻豬,並將豬血塗抹在銀盔上,祈禱使之產生靈力:「我把你塗血,讓我能夠永久戴著,也要向外為我招來財富。」此後銀盔就成為有靈氣,具有靈魂(paad)。銀盔平常裝在一個特製的籐筐中,只有在特殊場合才由男子佩戴銀盔,如新船入水和新屋落成之時。而在飛魚季開始的時候,男子拿著銀盔在海邊向海招揮,有邀請魚群祈求豐收之意。同時,族人亦懸掛銀盔於乾魚架上的魚乾中間。有尊敬魚類並誘集魚類的巫術宗教意義。
在舉行各種儀式時,男性盛裝時會配戴這種以黃金打製成的繭形(∞形)項鍊,族人相信黃金有一種靈力,巫師用來作為法物替病人治病;在祭祀儀式中,祭司用來祈求豐收與出海平安;而在社會事件處理上可作為賠償或贖罪的珍貴物品。但因黃金取得不易,現今所見飾品常以銅代金,以鋁代度銀。


達悟族成年女生的傳統衣服,上身部分是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斜繫一塊方布(約0.3公尺)配上附有兩繫帶的單片式短裙,腰腹間繫有一條腰布。手織衣物以白底,黑、藍相間的色彩為主,條紋都作偶數(8、10或12條),只有不畏禁忌的老人才使用奇數(11或13條);盛裝時掛銀、黃銅或螺殼製的耳飾,瑪瑙或玻璃珠做成的頸飾,瑪瑙胸飾及手環腳環等。
紅瑪瑙珠(zaka)是由多種不同的珠寶串成項鍊,最上層是採用當地一種agalaw植物果子串成,中層是瑪瑙和黃色琉璃,下層是大顆瑪瑙所串成,關鍵價值在由錢幣打造的一片大塊斧形銀片。整條項鍊的串製,都以8串瑪瑙為主要基數,祖母級婦人則串到9至10串瑪瑙,顯見婦人的社會地位及富貴。瑪瑙珠在達悟族是最名貴的珠寶,是母傳女的重要財物,母親臨終前,會將瑪瑙拆分給女兒們,若無女兒,則分給媳婦。早期族人要結婚時,男方會拿瑪瑙珠送給女方當作聘禮。
鸚鵡螺貝胸飾(taktakzes)是一種由瑪瑙珠、串珠和附加鸚鵡螺貝,或銀片製成的斧形胸飾,這種項鍊是男孩子有心儀的女生,就要去找一個鸚鵡螺,做成項鍊送給她,所以代表了愛情。
傳統達悟人觀念,黃金(ovey)、銀盔(volangat)、項鍊(zaka),是家中最貴重的傳家寶。黃金、銀盔屬於男性,象徵地位、財富,項鍊由多顆瑪瑙串成大項鍊,屬於女人,象徵富貴。擁有這三者,被賦予崇高價值,讓男人和女人成為有用的人


椰鬚笠(上,又稱禮帽)為達悟族婦女耕作或外出作客時所戴的頭帽,其功能為遮陽、避雨。以竹篾藤椰鬚紮成,整個外觀成圓錐形狀的斗笠狀。耕作時,婦女早出晚歸,需戴椰鬚笠遮陽;當揹負重物時,會將背墊(下)置於背部墊護,保護肩背不受傷,也可抵擋日曬或作為雨天的遮雨具。背墊是用棕櫚科樹皮做成,梯形表面邊緣縫織平行線鋸齒紋飾,為婦女負物墊背及盛裝時配戴的裝飾品;如家中有落成禮,或為田地祈福時,女士們也會把禮帽和背墊拿來穿戴,再搭配達悟的禮服和飾品,就更隆重美麗


舉凡家屋落成、收割禮芋、拼板舟下水典禮、飛魚祭以及部落大小節慶或自家辦喜事等重要祭典儀式,達悟婦女皆須盛裝出席,盛裝時配戴於胸前的貝片胸飾及瑪瑙串珠胸飾的數量,可顯示其家族財富,除了用來炫耀,更是社會禮儀的表現。在飛魚祭丈夫釣到鬼頭刀(arayo)魚,婦女首要工作就是把項鍊掛到曬魚架上,表示慶賀祝福之意


藤背籠以藤或竹編製成,依大小與使用方式分三種:大型藤簍yala為婦女上山工作時用來裝水芋頭、地瓜等使用。中型藤簍vavawnan為家中成員到外村時,用來裝親友送的地瓜、芋頭等禮物。小型藤簍votkol是婦女到潮間帶撿貝螺、採海藻、海菜,或到山上採野菜、果子等食物的用具


達悟族以藤或竹為原料製成編籃,這是達悟社會極重要的手工藝,成年男子都必須學會編籃技術,編織的圓簍是一種生產工具,無論農耕,背負農具農作物,皆很實用,背負時,將背帶繞過額頭,以支撐部份重量,再把背籠背靠在上背部。編織的編紋方式有六角編、人字編、旋繞編、方格編等。編圓簍時分密編和疏編二種


古代的達悟族人因沒和外地人接觸,許多生活器具只好自己編織。編器主要材料為野生水藤、山林投及蘭嶼竹芋。編器大都用水藤製作,因為水藤類比竹材取得容易,素質較鬆且輕,富彈性,彎曲時不易折斷;而且有不易腐朽、經久耐用等優點,因而成為主要的編器材料


編織物有搬運用的容器,如背簍、圓籩,及防衛用的藤甲、藤盔、藤笠等。平常有專門收藏衣飾的容器,大的可裝衣物,也可用來裝男人的傳家之寶-銀盔,小的是裝女人傳家珠寶的用具


檳榔枯葉在蘭嶼人的生活上有很多用途,羽狀小葉片乾了可以拿來做掃把;大葉片則可用來裝東西,如在山上撿野菜、田螺、野果等。大葉片更大用途是婦女產期將到時,男人就要收集大葉片,置於家中備用,因為以前沒有診所可以接生,婦人都在家中生產,嬰孩的胎衣就是用大葉片包裹後才埋起來;此外,過去蘭嶼人沒什麼布可以包嬰孩,嬰孩骨頭軟又不好抱,大葉片就可以當嬰孩的固定小床,方便大人抱於懷中。秋冬季節島上長滿蘆葦,族人靈機一動,採集蘆葦製成掃把,經濟實用


達悟族人有一不成文的習俗,用餐時除了飯以外,其他菜都須由父母親分配給每個人,所以個人吃自己的菜。達悟人的飲食文化中,使用的煮壺和盛用器皿各有分別,不可混用。因此產生許多不同名稱的盛用木盤


木盤分兩種,一是專盛肉類,另一個是專盛海鮮類,因此若此木盤盛肉類,就不可用來盛海鮮類。吃熟食肉類的木盤稱為Vivinyayan,切割餽贈親友的生肉的木盤稱Pangavakavan


在飛魚季時會有專屬自己的飛魚盤,飛魚盤(Amongan)是以一塊完整的木材切割製成,有長方形或橢圓形2種。雖然2種木盤在形狀上有所差異,但底部面積均小,口部面積較大,週壁由下而上向外傾斜,由此可推想,在製造時兩者所採用的工具及方法大致相同。會產生兩種不同形狀的器物,或許是受材料及功用的限制。盛裝飛魚的盤子有固定的形制,不可用來裝其他種類的魚,否則會招來不幸,萬一誤用,則須將盤子打破丟棄


魚盤分非儀式性魚盤與儀式性魚盤。非儀式性魚盤指的是一般的底棲魚,分女人魚專用魚盤(Nanatnganan),男人魚專用魚盤(Raratan),都是圓形。儀式性魚盤主要是指飛魚與尾隨飛魚的浮游大魚,吃浮游大魚的專用盤稱Akulan


當飛魚季結束,進入涼爽的秋天也就進入達悟族的pitanatana製陶月,達悟人認為此時是製作陶器的最好時間。製陶是男性的專長,女性只有在去除土渣及搗碎土可以幫忙。陶器的製作通常由單獨一個家庭或兩、三個親友間合併一起製造。其步驟概分為採土、製坯、墊拍及刮修、修飾、燒陶等六大步驟。採土通常選在曆法中的吉日,約陽曆9月3日和8日左右,燒陶所需的柴火在6、7月就必須先至林間伐取,曬乾後才可使用


陶土鍋分大型、中型、小型:大型的用來煮地瓜、芋頭;中型的儲存豬肉片;小型的則用來儲存豬油,當作各種病痛的藥材(豬油可拿來潤滑按摩用。如孕婦不適時,可熱敷並用豬油抹在腹部緩解)


製造陶器的技術分圍泥條法及模製法2大類。通常用圍泥條法製作罐形器具;另用模製法主要是製作碗形器具,皆是捏製完成後將其陰乾後再露天燒製


陶器的種類分有土器、土偶二大類:土器指的是陶鍋、陶壺、陶罐、陶碗及陶甕等;土偶有陶製的人像、山羊、小雞、魚、船等,也常模擬捏製生活周遭百態,如跳舞、相撲、祭典等


做陶具用剩後多餘的陶土多半捏製成形狀樸拙小陶偶,這些土偶都是表達和他們生活有關的事物,造型都非常簡單,不做修飾


雕刻木偶人屬於男性的服飾裝扮,含有趨吉避凶的意義


達悟人觀察自然,同時也藉由日常生活的觀察所得發展成生活的藝術,透過對動、植物、山川等自然地形的刺激,轉換成為抽象的藝術線條與幾何圖形,在不同的器物上或是建築構造上刻畫著代表不同意義的紋路與裝飾


達悟族的浮雕富裝飾性,圖案比起繁複的排灣族木刻顯得簡單樸素,變化也極少,除一種人像外,其他都是幾何圓形,如鋸齒紋、人字紋、波形紋、太陽紋,對幾何形圖案的運用相當普遍,構圖上也相當形式化,具備獨特的藝術風格


每當舉行盛大歲時祭儀時,須在常服外增添帽飾及各種裝飾物。裝飾品大致分為頭飾(帽子)、髮飾、耳飾、頸飾、胸飾、手飾及腳飾等。飾物材料有貝殼、植物種子與纖維、金片、銀片、玻璃珠、瑪瑙、雄羊髭、豬牙及白色紐釦等


參考資料: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


照片及文字太多,所以容量達到上限囉!本文已經被系統卡掉太多次了,我懶得一改再改,所以其他介紹就留到下文待續吧!


地址:蘭嶼鄉紅頭村漁人147號
電話:089-732073
門票:免費
官方網站:www.lanan.org.tw/
開放時間:每年3至10月,8:30~16:30(每週三休館,若週三遇國定假日則照常開放參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玲度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