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08-26上午10:27抵達金門城~這塊石頭立於辛己年(2001年)

首先來到最具人氣的東門,這裡的外觀相當新穎,推測應是近年新建的

「金門城」所指為現在金門縣金城鎮的自然村舊金城一帶,在過去「金門城」即指金門全島。

金門城從明洪武二十年築城開始,至今已有六百一十七年歷史,民國三十八年兩岸發生戰事,金門城牆石材被國軍移作工事,城門及城牆僅存夯土及部分基礎砌石遺址。

金管處為協助金門發展觀光,以兩年時間連續聘請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教授,研究考證金門城古城牆遺址,作為金門城古城牆修復的依據。

此次復建工程,以列為地區重要遊憩景點的文台寶塔附近遺址為主,雖然該處古城牆遺跡幾已滅失,仍嘗試恢復約四十八公尺的一小段古城牆,施作方式仿傚洪武年間建築型態,城牆寬度一丈(約現今三點二公尺)、城牆高度一丈七尺(約五點四公尺),2007年底完工後,作為未來整體修復的示範,並可豐富文台寶塔遊憩資源。

東門旁有塊「邵朴庵神道碑」,上頭刻著「明贈昭勇將軍督指揮都指揮僉事(三品官),朴庵邵公暨淑人楊氏神道」


東門附近還有一棟建於明末清初,堂號博陵衍派的邵氏家廟

邵氏開基祖為邵安,是明朝洪武至永樂年間來金門服役的軍戶

接著來到壯觀的南門

金門城幾經兵險與清初的遷界,民國 38 年,國軍更將金門城牆石材移作戰地工事,使得原本的城門不復存在,後來陸續重修興建,所以四個門外觀都不盡相同

高聳壯觀的南門,目前也是金酒公司金城廠的大門

這趟金門之旅無緣參觀金酒公司總廠很可惜,不過好歹也來了金城廠過過乾癮

金城廠並非觀光工廠,所以內部並未開放參觀,只能在外頭晃晃
入口處有座迷你公園,內有懷恩亭

民國 41 年在此設廠的金門酒廠,主要是看上南門外的「寶月古泉」水質,當時酒廠名為「九龍江酒廠」,也因酒廠的設立,讓早已成煙的金門城,因酒廠員工陸續遷住,才人氣回升。

南門背面,成排的拱門很美

接著來到北門,門前的老婆婆(照片右下角)很搶鏡喔~

北門外觀較為樸素,二樓開放遊客參觀。我直到回台灣看其他網友部落格才發現可以上去,實在教人搥心肝阿!

北門有其中一面正在整修施工,另一面看起來美觀多了


金門城建城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原本為軍事目的而興建,隨著駐軍與眷屬等相關人等的移入,促成商業活動的興起,在城內發展到了飽和之後,順著城內的主要道路向外延伸,便在城外產生了市街,金門城北門外的市街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明代中葉創建。
 
明代中葉當時雖然金門城已經逐漸失去軍事作用,但是人口數量與商業行為仍然有一定的規模,金門城以東的聚落,如古崗、珠山、 歐厝、東沙、東社、山前、賢厝、庵前等,多以北門出入,往來人口眾多,經過整體規劃建築後,促成了北門外明遺古街,形成街市。

隨著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總兵陳龍將縣治北遷後浦,金門政治經濟中心轉移,金門城重要性減低,北門外古街也趨於沒落。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以後,古街受到砲戰波及,建築坍塌嚴重,居民自行或請匠師修建,也開始出現防空洞,因此如今明遺古街所呈現的面貌實為揉合不同時期建築的產物。

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為金門城北門外的古市街,長約135公尺,建築為連棟店屋組成的街屋形態,靠近金門城牆的一側為南端,稱為「街頂」,以嶽帝爺宮為端點,嶽帝爺宮背倚城牆。另一側稱為「街下」,端點為王公宮,與嶽帝爺宮兩廟相向。其後嶽帝爺宮年久失修,將神祗移往王公宮,王公宮則重修為今迴向殿。

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寬約三公尺,中央有寬一公尺的花崗石鋪面,過去此舖面為零星石塊鋪設,兩側為夯實的土路,故雨天時人皆行走於石頭上,以防泥濘。

後因戰亂摧殘,路面受損,兩側住家感於行走不便,每戶出資900元配合政府補助修補此街,將石塊間隙縮小,並將土路鋪上水泥,石路兩側鋪設寬四十公分寬的撤車道。

目前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上主要建築以一層樓的長條型傳統店屋為主,整個範圍內計有店屋二十四間,其他尚有宮廟(迴向殿一間),傳統一落四櫸頭五間及傳統二落建築一間,部分民居已改建為兩層樓以上之鋼筋混擬土建築。

原本街道的東西南北四處出口都設有隘門,白天開啟作為市集,夜間則關閉讓街區形成一閉鎖防禦空間,如今只剩古街北端的街下出口及西邊巷弄內還留有石條遺跡。

資料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0516&Keyword=%E9%87%91%E9%96%80


造訪明遺古街時,當地建築主體已於2010年9月修復完成,但所有建築內部都不開放參觀。經過兩年多修復與活化再利用工程,古街三棟示範建築主題展示館「明遺古街故事館」、「酒鄉文化館」及「黃天佑紀念館」,於2011年12月30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展現勝景新貌,我不慎早去了幾個月,看不到這些場館,實在可惜!

「明遺古街故事館」展示金門城的歷史脈絡和居民生活。「酒鄉文化館」希望藉由酒類相關產業的小酒館經營、傳統產業體驗、高粱酒的相關展示,帶動金門城特有的文化產業。「黃天佑紀念館」展出黃天佑醫生的出洋經歷、返鄉行醫和所建的洋樓式樣的特殊性。

即使造訪時看不到這些場館,我還是很開心能來到這麼棒的景點,即使這裡規模不大,但我就是喜歡這種古樸寧靜的感覺

--------------------------------------------------------------------------------------------------------------------------------------------------------
接著來到國家二級古蹟-文台寶塔

金門縣志記載:「在南磐山嘯臥亭北。明百戶陳輝鐫『湖海清平』四字,又鐫『文寶寶塔』四字,鄉人每於此登高焉。其間雖經匪砲連年猛轟,依然屹立無恙,實為自然奇蹟。民國五十六年夏,縣府撥款洽由兵工重修,並築有扶梯,直達塔基磐石。登臨其上,極目海天,波濤壯闊,洵為大觀,現列為國定古蹟。」

明初金門三塔:倒影塔、茅山塔、文臺塔之得名,各有不同的源由,文台寶塔位於舊金城南盤山東南,是一座石塊疊砌而成的五層實心塔,為明朝 江夏侯周德興所建,建於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距今已踰六百年, 當時是一航海指標。

文台寶塔下盤石有明時百戶陳輝所鑴的「湖海清平」及「文台寶塔」字蹟,以及近人 張大千所題的「國之金湯」等石刻

地上有"文台寶塔"及"虛江嘯臥"的路標

文台寶塔塔南有「虛江嘯臥」的硯石,乃明朝大將俞大猷駐金時所題鐫,虛江為其字,鄰旁岩壁有門生雅士題鐫,是金門摩崖石刻最豐富的地方。

虛江嘯臥碣群並非有計畫的建築物,而是明清各朝的文人雅士摩崖勒石所形成的石碣群,所以各方題字錯落,所題的年代也不一致。不過,其中應以明都督俞大猷所題的「虛江嘯臥」最早,也以此得名。

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為明嘉靖年間的抗倭名將。他在戍守金門掃蕩倭寇時,曾登上南磐山。或許因在南磐山上臨海遠眺,心中頓生萬丈雄心,他便在巨石上,以自號題刻「虛江嘯臥」。據說他當時原想在當地建亭,卻因調職而只好作罷。之後,留守於金門的楊弘舉,便在石碣前構築一亭,題額「後樂」以繼承他的志願。只可惜這座石亭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前後,毀於砲火之中。


楊弘舉石碣的左側,為清雍正六年(1728年),總兵呂瑞麟所題的「如畫」二字。在其上方的「大觀」則是燕山朱杰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所題。

朱杰在題「大觀」的同時,也重鐫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楊弘舉所撰的〈虛江嘯臥亭碑記〉的全文。
楊弘舉贊的另一側,為沒有署名與落款的「觀海」。

由以上所題的詞,大致可以猜想到大家都是有感於居高臨海景觀的雄偉,而道出心中的感受。

此趟金門城之旅中,獨差西門沒拍到,由於當天時間很趕,我們一路狂飆,看到西門時已經來不及煞車了,只好忍痛放棄不折返拍照
-------------------------------------------------------------------------------------------------------------------------------------------

上午11:03離開金門城古城區後,立即直奔此趟金門行另一個重點區域-水頭聚落。很幸運地在水頭聚落前終於拍到大型金門高粱酒瓶囉!

在此順道插播茅山塔簡介,這是此行中唯一未實際造訪的三大古塔,礙於時間因素,只能跟茅山塔字樣合照囉!

金門有三大古塔,一是太武山倒影塔,二是水頭村的茅山塔,三是舊金城的文台寶塔,相傳皆是明洪武二十年間(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建築金門城時,衡度水陸形勢所建,以做為航海之標誌


茅山塔其實就在眼前不遠處的小山丘上,預估3分鐘內即可抵達,可惜我們想造訪的景點實在太多,即使每天狂趕十幾個景點,依然走不完,且當天下午就要前往機場,實在是不取捨不行阿~

11:08抵達水頭聚落,即使天氣相當熱,但水頭的美景讓我們就算中暑+曬傷也在所不辭!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玲度空間 的頭像
    玲度空間

    玲度空間

    玲度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