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24澎湖之旅最後一天,上午8:40吃完不怎麼樣的早餐後隨即騎車出發,第一站來到馬公中央老街
我們先從中央老街的頭逛起,位於街頭的乾益堂中藥行是一棟二層樓日治時期建築,擁有木質門窗+木製棟樑+老藥櫃,洋溢古樸風味
這裡最有名的就是強調古法製藥,並以十全大補湯燉製的藥膳蛋,不過剛吃完早餐的我們當然是吃不下囉!
這棟樓房是縣定古蹟,1918年興建,2004年整修完成
一旁是大家俗稱的四眼井,正式名稱為四穴井或四孔井,是澎湖的三級古蹟,創建年代:明代初葉(西元1592年),是馬公最古老的水井,位於馬公市中央老街的最北端
四眼井深約三公尺,徑約二公尺。井口覆蓋石板,留有四個圓形的汲水口,構造十分奇特,因而得名
四孔井原是一口大井,因怕有人不慎跌落入井中,所以將井口覆蓋石板,並改成四個圓形的取水口,而且一次可以同時提供四人取水
往南走幾步,立刻可見到古色古香的中央旅社
中央旅社至今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前身為日據時期的「松屋旅館」,民國55年第三代經營者林聯鎰的祖母林洪惜以10萬元買下親戚的產權,並擴建1樓4間、2樓後方8間,總計24間房,中央旅社正式營運,成為全馬公第一家有沖水馬桶的旅社。
中央旅社外的街道也很具復古味,可惜拍照時一直有位神情怪異的男子拼命走進鏡頭裡,害我很難拍照
沿著中央老街往南走,這裡的樣貌與八年前我初訪澎湖時有點像卻又不太一樣,讓我有種陌生的熟悉感
一路上文石店及紀念品店很多,當天澎湖放颱風假,有部分班機停飛,許多商店怕等不到客人而未營業,實在可惜
好不容易看到有營業的店家,當然二話不說衝進去逛囉!
這些可愛的彩色石頭小人及貝殼小人是我八年前到澎湖時就有的紀念品,當時也在中央老街上買了一個回去紀念喔!
這回來多了好多新玩意兒,這些彩繪燈塔真的很可愛,令人愛不釋手
往前一小段來到第一個叉路口,路口橘黃色裝潢的"菊島軼事"是當年我少數有拍照的店家
沒想到多年後這家店依舊存在,實在令人莫名感動
當天"菊島軼事"並未營業,只能在外頭拍拍照過乾癮
店外放了許多木雕裝飾品,全都超可愛,可惜太大了帶不回家
接下來的景致我就沒有印象了,只記得八年前來老街時,大部分的地方都圍起來整修,所以我們只逛了北邊一小段而已
現在的中央街是2006年才重建的,重建後變成人行徒步區,規劃地很好,建築物也都很美
這裡的建築物外觀很整齊,看得出來是同時興建的,雖是近年才剛重建,但刻意保留復古的外觀
整排房子都是這種三層樓紅磚建築,很有復古風味,可惜門口的機車太礙眼
經過整修後,每戶門前的地板都有解說,說明這裡在日治時期及光復後分別是甚麼店鋪,讓遊客一目了然
老街狹窄且建築物密集,很難得可以見到建築物側面
這兒幾乎每戶都是蓋成這種三層樓建築,一樓門面是木頭推門,看得出努力塑造懷舊氛圍
大部分的店家今天上午都沒營業,真後悔待在馬公的2個晚上沒有拐進來逛逛(八年前造訪時全都圍起來再整建.讓人覺得不怎麼樣.沒想到現在變得這麼好逛)
重建後的摸乳巷變成原本的兩倍寬,也失去原有的特色
更往裡頭走,才能見到少數古厝,其餘古厝全都改建成現代化的透天厝囉!
接下來這排房子是整個老街最美的一段路,眼前所有建築都是2006年蓋的,我8年前來澎湖時,這裡還是大片工地
馬公中央街是澎湖開發最早的市街,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時,就有相當多之商店林立,批發零售,商品琳瑯滿目,人潮擁擠,盛極一時,直至光復年後仍以中央街為主要商業中心。
隨著歲月之流逝,中央街咾咕石牆倒了,閩式建築紅瓦屋頂塌了,商家也搬走了,老街終究擋不住風雨摧殘,逐步凋零沒落走入歷史,民國七十三年政府將中央老街列入「古蹟保存特定區」,被批評是古聚落保存失敗案例
2006年重建後,整個老街都是濃濃的人工古造街景,完全嗅不出以前的古意風華,老街風貌已經不再存在是事實,但卻發展出新的觀光商圈
現在的老街大多是民宿或紀念品店.餐廳,其中有不少名稱有趣的的特色商家,以上為摸乳茶
中央街武館=媽宮古厝民宿
馬公老街民宿
澎湖限定純手工貝殼巧克力創始店~我還滿有興趣的,可惜沒營業
麗洋手作伴手禮
一路上都是數不清的特色商店
終於來到街尾囉!
終於能比較清楚從正面觀看完整的建築
超好逛的56碼頭,我們在裡頭待了好久,真的很讚
裡面好多超可愛的手繪品,風格有點像"澎湖故事妻"(我本來也很想逛這家店.可惜找不到)
店內禁止攝影,我只好趁L結帳時偷拍了一張。
由於L買的是印章,還要另外刻印,我們在回台灣後5天才收到,L選購了文石.菊花石.玄武岩等不同材質去刻印,每個單價150-250元左右(含刻字),實在很划算
對面的老街藝術工坊門口擺放了許多貓臉作品,走進門口一瞧,屋內也有好幾隻活生生的貓,嚇我們一大跳!想必老闆是位愛貓之人
不知不覺已經逛到老街尾囉!這裡擺了一隻可愛的雄獅奶油獅,讓人忍不住想騎上去,哈!
接著來到一級古蹟天后宮,它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有曰元朝即設此廟,有曰明朝已具規模,或曰1604年荷軍登陸澎湖時已見媽祖廟,無論如何距今已然四百年以上的歷史;天后宮亦是台灣少見的金面媽祖,乃清康熙皇帝封為天后尊榮
天后宮出土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為台灣出土最早的一方石碑;凡此種種歷史軌跡都增添天后宮的歷史地位與宗教內涵。
由於天后宮年久殘破,多處屋頂嚴重漏水,澎湖縣政府於民國100年7月16日至102年7月15日暫時關閉修復,禁止遊客參觀
兩度造訪澎湖都無緣拍到天后宮,只能說時不我與阿!
天后宮除主體建築外,石階、金爐、廟庭廣場、通道及後院,經勘查有使用國有土地,後院部分民國92年經縣政府完成撥用。石階、金爐、廟庭廣場及通道,所坐落的二筆國有土地約145坪,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分別為保存區、尚未分割
天后宮旁有間特色冰店,從冰店旁的小路可繞進施公祠及萬軍井,當然要進去瞧瞧囉!
施公祠主要祭祀清朝靖海將軍施琅,1684年剛建立時候其實是生祠,活著的時候就有廟囉,當時叫做「施將軍廟」,1843年改建的時候才正名為施公祠
原來的施公祠的位置落腳於現今澎湖醫院以東的地方,1914年該地徵收蓋澎湖醫院,施公祠於是才遷徙來到中央街現今位置
來到這兒正好遇到大批團客,颱風天裡大家行程都還是照走,有點意外
施公祠內部很像私人神壇,沒有大多特殊之處
主神兩旁是八爺八爺
施公祠目前是三級古蹟,一旁則是萬軍井
萬軍井過去又叫做大井,因為中央街裡頭有條大井街
關於萬軍井的由來又是個眾說紛紜,比較常民的說法是施琅率艦隊遠征澎湖與明鄭海軍交戰,途經澎湖兵將疲憊不堪,又缺乏飲水,於是施琅便放出媽祖庇佑清兵爭討鄭軍的耳語,擾亂明鄭軍隊的士氣,並凝聚清兵的作戰意志。當時施琅就是以皇帝賜予的寶劍戮地成井,解決了數萬兵馬飲水之急,因此也有了這口井的傳說。
有團客的地方總是無法避免大批人潮,我們只好快速走在大批人馬之前,拐個彎往街內公園前進
途經位於轉角的回留輕食料理
位於老街中央地帶有塊小空地,目前規畫為街內公園
公園旁有棟建築物特地保留咾咕石牆面外觀,在一片人造古街中顯得特別純樸
整個中央老街現在都是這種人造古街建築,外觀整齊又美觀,只是少了點復古氛圍
敬老樹
上午9:47返回停車地點(澎湖醫院前),準備前往警察文物館+順承門囉!待續~